案例簡介:
近日,孫女士接到了一通電話,對方告知其有份保險理賠因銀行卡賬號錯誤無法打款,隨即添加了孫女士的微信,并通過微信發(fā)送了條鏈接給孫女士,讓孫女士點擊鏈接,在鏈接跳轉的網(wǎng)頁內(nèi)輸入個人信息及銀行卡賬戶。
孫女士在某保險公司恰巧申請了保險理賠,未產(chǎn)生足夠的警惕心,在未核實保險公司名字和自己理賠案件信息的情況下,盲目點擊了網(wǎng)頁鏈接,并輸入了自己的個人信息。
次日,孫女士撥打了某保險公司電話,得知自己的理賠案件正在處理中,并未發(fā)生銀行退票的情況,隨即意識到自己被騙后,孫女士立刻選擇了報警處理。
個人信息泄露的危害:
個人信息是指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自然人個人身份的各種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個人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銀行賬號等。
個人信息泄露會產(chǎn)生許多危害,影響消費者日常生活與工作,舉例如下:
1.垃圾短信、騷擾電話、垃圾郵件不斷;
2.冒名辦卡透支欠款,造成經(jīng)濟損失;
3.案件事故從天而降,不明不白被警察傳喚或被法院傳票通知出庭;
4.冒名違法犯罪,個人名譽無端受毀。
我國在2021年11月1日正式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對于侵犯個人信息的行為,國家都予以嚴厲打擊。
案例啟示:
消費者要將信息安全意識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種常態(tài)化安全意識,以降低個人敏感信息泄露的風險。
如何保護個人信息安全?
勿將自己的身份證件、銀行卡等轉借他人使用,提供身份證件復印件時應注明用途。
不要隨意丟棄刷卡簽購單、取款憑條、信用卡對賬單、快遞單等,對寫錯、作廢的金融業(yè)務單據(jù),應撕碎或用碎紙機及時銷毀,不可隨意丟棄,以防不法分子撿拾后查看、抄錄、破譯個人金融信息。
設置銀行卡交易密碼、銀行客服的語音查詢密碼、網(wǎng)上支付密碼時,避免重復并不定期更換,并將平時在其他網(wǎng)站使用的各類密碼與銀行賬戶密碼區(qū)分開。銀行卡遺失后立即撥打24小時客服電話掛失。
不要輕信來歷不明的電話號碼、手機短信和郵件。警惕向您詢問個人金融信息的電話及電子郵件,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輕易向他人透露自己的銀行賬戶、卡號、密碼或向來歷不明的賬戶轉賬。
進行網(wǎng)上消費時,要從官方網(wǎng)址進行登錄,不要隨意點擊不明鏈接、懸浮窗口或電子郵件/短信等渠道提供的銀行網(wǎng)站,不要在網(wǎng)吧等公用上網(wǎng)場所進行涉及個人信息的操作。
盡量親自辦理金融業(yè)務,切勿委托不熟悉的人或中介代辦,謹防個人信息被盜或被移作他用。
案例簡介:
近日,孫女士接到了一通電話,對方告知其有份保險理賠因銀行卡賬號錯誤無法打款,隨即添加了孫女士的微信,并通過微信發(fā)送了條鏈接給孫女士,讓孫女士點擊鏈接,在鏈接跳轉的網(wǎng)頁內(nèi)輸入個人信息及銀行卡賬戶。
孫女士在某保險公司恰巧申請了保險理賠,未產(chǎn)生足夠的警惕心,在未核實保險公司名字和自己理賠案件信息的情況下,盲目點擊了網(wǎng)頁鏈接,并輸入了自己的個人信息。
次日,孫女士撥打了某保險公司電話,得知自己的理賠案件正在處理中,并未發(fā)生銀行退票的情況,隨即意識到自己被騙后,孫女士立刻選擇了報警處理。
個人信息泄露的危害:
個人信息是指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自然人個人身份的各種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個人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銀行賬號等。
個人信息泄露會產(chǎn)生許多危害,影響消費者日常生活與工作,舉例如下:
1.垃圾短信、騷擾電話、垃圾郵件不斷;
2.冒名辦卡透支欠款,造成經(jīng)濟損失;
3.案件事故從天而降,不明不白被警察傳喚或被法院傳票通知出庭;
4.冒名違法犯罪,個人名譽無端受毀。
我國在2021年11月1日正式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對于侵犯個人信息的行為,國家都予以嚴厲打擊。
案例啟示:
消費者要將信息安全意識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種常態(tài)化安全意識,以降低個人敏感信息泄露的風險。
如何保護個人信息安全?
勿將自己的身份證件、銀行卡等轉借他人使用,提供身份證件復印件時應注明用途。
不要隨意丟棄刷卡簽購單、取款憑條、信用卡對賬單、快遞單等,對寫錯、作廢的金融業(yè)務單據(jù),應撕碎或用碎紙機及時銷毀,不可隨意丟棄,以防不法分子撿拾后查看、抄錄、破譯個人金融信息。
設置銀行卡交易密碼、銀行客服的語音查詢密碼、網(wǎng)上支付密碼時,避免重復并不定期更換,并將平時在其他網(wǎng)站使用的各類密碼與銀行賬戶密碼區(qū)分開。銀行卡遺失后立即撥打24小時客服電話掛失。
不要輕信來歷不明的電話號碼、手機短信和郵件。警惕向您詢問個人金融信息的電話及電子郵件,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輕易向他人透露自己的銀行賬戶、卡號、密碼或向來歷不明的賬戶轉賬。
進行網(wǎng)上消費時,要從官方網(wǎng)址進行登錄,不要隨意點擊不明鏈接、懸浮窗口或電子郵件/短信等渠道提供的銀行網(wǎng)站,不要在網(wǎng)吧等公用上網(wǎng)場所進行涉及個人信息的操作。
盡量親自辦理金融業(yè)務,切勿委托不熟悉的人或中介代辦,謹防個人信息被盜或被移作他用。